期刊导读

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下分析黑龙江特色节日文化

来源: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7

一、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

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net)强调翻译应以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而不该停留在以前的语篇之上。翻译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译码和重组的过程,更重要的还是一个交流的行为。翻译就是满足文化的需要和一定文化里不同群体的需要。“文化翻译”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翻译过程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二是指从宽宏的文化层面来审视和阐释翻译。就具体翻译而论,译者要保留文化差异性,让读者能够清楚地了解节日文化上的差别,同时也感受到他乡异国风俗带来的特别之处。

二、翻译黑龙江地区节日文化的必要性

黑龙江地区的特色节日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分别有不同的寓意,蕴含积淀已久的文化内涵、精神信仰和民族的发展历程,值得我们重视、继承和传扬。在翻译黑龙江节日文化时,既要保留区域节日文化的特色文化差异性,又能满足不同文化程度读者获取信息的需求。

人们很少能想起黑龙江特色文化节日的起源、习俗和寓意,导致宝贵的精神财富流失,造成“文化失语”现象。黑龙江地产丰富,黑土地的文化也历史悠久,如何有效输出其文化习俗成为一大难题。除了考虑到本土文化的推广,还要考虑到国外友人的地域文化差别来进行外译,让翻译不处于“尴尬”的境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有益于读者对文化的奇妙感兴趣,并愿意参与到节日文化活动中,感触文化差异的碰撞,领略其中的妙处。

三、黑龙江特色节日文化习俗翻译方法

黑龙江省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有大部分时间都被皑皑白雪覆盖,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奇特的环境而闻名,为此形成了许多黑龙江地区所独有的节日风俗文化,翻译时,要与巴斯奈特翻译理论紧密结合,促进不同国家或地域对黑龙江节日文化的理解。

(一)正确选择翻译词语,感知黑龙江节日文化差异

黑龙江地区的地理位置偏远,但却有着优越的区域文化,使其在国际交流中凸显优势,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来到黑龙江感受该区域的美丽风景和特色文化。

早在南宋时,临安人就在冬至吃馄饨,开始是为了纪念祖先,后逐渐盛行开来,民间有“冬至馄饨夏至面”之说,冬至吃馄饨希望可以破除“混沌”变聪明。我们在翻译冬至节日习俗时,“馄饨”一词应译为“wonton”而不能译为“dumpling soup”,因为饺子和馄饨的制作方法有差别,单单把馄饨译成带汤的饺子就不够完整准确,节日文化的特色差异也没有体现出来。如果不能合理选词,就会造成错误理解。翻译选择词语时,要能够翻译具体词语体现出文化内涵和民俗习惯。

(二)对音译加上注释,便于理解深层含义

音译法是依据汉语的发音规律来转化成英语的字母来定义一些特殊词汇。音译法成了一种文化差异进行研究定义一些外来词语的首选方法,但如何能让一个从未听过这种词汇发音的人能够理解词语背后隐含的意思呢?就是要在音译的词汇后加上一定的注释,让读者能马上理解外来词语的意思。

如在黑龙江过腊月廿八,发面、蒸包子馒头和豆包,一部分作为贡品,供奉纪念祖先用的,另一部分用来吃。如翻译豆包(doubao)时要加steamed bun stuffed with sweetened bean paste。再如黑龙江正月十五闹元宵,令人最欢快的是扭大秧歌,黑龙江的秧歌是边舞边唱的,这些秧歌调是伴着锣鼓点唱的,有时是众人相和,领唱者都是民间有名的秧歌高手。秧歌单独译成yangko是不够的,还要进一步深化为a popular rural folk dance。

(三)摆脱源语言限制,翻译结合语意语境

翻译过程中易受源语言的束缚,按字面翻译或直译都会对原文理解造成障碍,理想的翻译语言要保留文化的特色,结合文本意境,不影响全文结构,不造成“死译”现象。在文章中翻译不同句子,要注意上下句的关联和衔接,善于用连词和介词,从而使句与句之间存在逻辑顺序,不产生歧义和理解不通的现象。在翻译和介绍节日时要注意节日背后的文化传统观念,在形成译文过程中,能有效避免错译和漏译,让句法结构、语句成分简短凝练,通俗易懂。

如五大连池饮水节,活动时间是每年农历五月初四、初五、初六三天内。初四的活动包括接待外宾,召开庆祝大会,举办篝火晚会等;初五零时开始争饮零点水,踏青,游钟灵寺、药泉山等;初六为洽谈业务活动日。我们在翻译时可以用简短的结构代替过长句子,洽谈业务活动就可以在翻译时省去洽谈,直接译成business activities,因为节日的重点在于过节中的风俗习惯,不在于商业业务活动是洽谈还是考察。
上一篇:依托黑龙江区域特色探索民本俄语课堂改革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