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请多些“她视角”
半月谈记者? 张格 刘良恒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2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越来越多女性进入城市居住生活,构建“女性友好型”环境愈发受到重视,不少城市也在探索将性别视角纳入规划和治理层面。城市,能否对女性更友好?
1
硬件进步明显,但性别差异时常被忽略
半月谈记者在长沙街头随机采访部分女性,她们大多认为,女性权益保护水平逐年提高,城市“硬件”的“女性友好程度”越来越高。不过,一些城市在设计公用设施、提供公共服务时,时常忽略性别差异,容易给女性造成困扰。
在一些车站、机场、景区、商场、医院或者写字楼,常常看到这样一番尴尬景象:女性洗手间门口已经排起长队,而男士如厕却无须等待。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CJJ14-2016)规定,在人流集中的场所,女厕位与男厕位的比例不应小于2∶1。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公共场所厕位设置不合理导致女性如厕长时间排队的现象仍屡见不鲜。
“商场里的女洗手间常常需要排队,节假日时甚至能排上十几米。”重庆市民鞠女士说,有时“抓心挠肝”地等上半小时才能轮到自己,而另一边的男厕则“畅通无阻”。在街头的随机采访中,不少女性都表示,希望能够通过增加女性厕位数量,解决“如厕难”的问题。
公共空间缺少母婴室等配套设施,也给坚持母乳喂养的职场妈妈带来了不少压力和烦恼。
“带孩子外出时,没有私密空间喂奶,总是提心吊胆的。办公楼没有哺乳间,会议室全是透明玻璃,上班的时候就只能躲在卫生间吸奶。”长沙一家艺术培训机构的老师邹女士表示,尽管这方面情况在逐步改善,但还是不够理想。
不少女性还反映,一些城市公共设施在设计时忽视了女性需求,比如地铁公交上的扶手过高;洗手间缺少亲子空间,妈妈带男童时只能进入女洗手间;穿着高跟鞋走路容易卡进地缝;火车卧铺没有女性车厢;孕妇专座形同虚设……
2
关爱措施落实难,有些口惠实不惠
在公共政策方面,不少地方针对女性生理期、哺乳期的特殊需求,出台了一些关爱措施。不少女性反映,这些措施“看得见摸不着”,落实障碍较多。
“生理假”早已不是新鲜词。早在1993年,当时的卫生部、劳动部等部门就联合下发《女职工保健工作规定》,提出“患有重度痛经及月经过多的女职工,经医疗或妇幼保健机构确诊后,月经期间可适当给予1至2天的休假”。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落实“生理假”却并不容易。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由于“认定难”、没有强制性条款、相关部门规章或地方政策缺乏上位法依据等原因,一些用人单位对落实“生理假”并不积极,一些女性甚至表示从未听闻。
长沙一家文化传媒公司的行政人员胡琪表示,她所在的公司允许员工在生理期身体不适时请假,但她每次还是选择“硬撑”:“有时身体确实非常难受,但请假需要去医院开证明,不仅耽误工作,还可能会被领导同事另眼相待。”
对一些城市家庭来说,照料婴幼儿是个“老大难”问题。不少地方鼓励试行“育儿假”,部分地区还拟增设夫妻共用的“育儿假”。一些受访职场女性表示,“产前假”“育儿假”“哺乳假”越来越多,表明社会对女性关爱程度越来越高。但这些关爱政策有可能会增加企业用人成本,让女性在职场上更艰难。
同时,在劳动力市场中,女性常常因为生育而吃亏。在一些私营企业,有些职场妈妈不敢休产假,担心休完假回来上班,岗位就被人顶了。
3
运用“她视角”,提升城市规划和治理水平
全国人大代表、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工会办副主任张晓庆认为,女性是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规划公共设施、制定公共政策应该多运用“她视角”,打造“对女性更友好”的城市环境,让全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 上一篇:黑龙江省国资委党委举办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 下一篇:没有了